标签: 腾讯

  • 《腾讯产品法》第二章阅读笔记

    《腾讯产品法》第二章阅读笔记


    需求是什么

    • 经济学认为需求有两个特点: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人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升级。
    • “想要”是需求存在的前提,“要得起”是用户行动的综合成本足够低,“要的行动”则是用户最终的选择。只有当用户非常“需要”某个产品,又完全“要得起”的时候,用户才可能对产品产生需求。
    • 需要不等于需求,但需要是需求存在的前提。不能用行动表达的不是需求。人们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和得到它要支付的成本密切相关。

    5W1H分析法

    • Who:产品为谁设计?目标用户是谁?谁购买,谁使用?数量有多少?
    • Why:用户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产品?除了我们的产品外,他还有哪些选择?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吗?
    • When:用户什么时候使用我们的产品,多久用一次,会持续多久?
    • Where:用户在哪里使用我们的产品?
    • What:产品具体形式是什么?做成什么样?
    • How:用户是怎么使用它的?
    • 需求与策略阶段——产品需求四要素
    • Who:广度=主体
    • Why:强度=解决方案
    • When:频次、可持续性=时间
    • 产品设计阶段——需求场景分析模型
    • Where:场景
    • What:方案形态
    • How:操作路径
    • 产品需求的四要素:广度、强度、频次和可持续性。
    • 理论上,一个产品需求在四要素维度综合得分越高,用户就会越需要这个产品。可当我们继续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广度、频次和可持续性其实是受强度影响的。也就是说,“用户为什么选择产品”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四要素中只要抓住强度,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产品强度=体验-成本

    时间成本:

    降低时间成本。王者荣耀相对于其他竞技游戏,单局时间短,玩家可在碎片化的时间体验游戏。微信发票助手,减少了用户查找、传递公司发票的时间。

    资金成本:

    福特汽车通过流水线生产降低了资金成本。小米通过拓展产品生态链等战略举措,最终用做电商的成本做出了线下零售店。风险成本:化妆品、安防产品,价格越高销量越高,因为包含了过高的风险成本。用户无法通过其他证据体现产品优劣,只能借助于价格。汽车之家相比于其他汽车资讯网站销量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他网站使用的是汽车官方图片,而汽车之家展示的是实拍照片,降低了用户的风险成本。保护买家隐私而不在外包装标注产品,食品支持无理由退换货都是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方式。

    行动成本:

    “小咖秀”降低了用户制作有趣视频的成本,用户只需要为其配音或者按剧本表演。《秘密花园》降低用户绘画成本,直接填色就行了。

    体验:

    Tecno手机专做非洲市场,通过眼和嘴定位脸部,同时通过加强曝光等提高黑种人的手机拍照体验。能给用户惊喜、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设计才叫体验。体验照顾用户的心理和情感,做到洞悉用户心理,就能让他们喜欢甚至爱上你的产品。

    需求的弹性

    • 用户对产品需求的强度会随着时间改变。由于需求弹性的存在,没有一种产品解决方案可以一劳永逸地保持它的强度。

    看电影市场实际上是“时间消遣市场”,因此电影院会在周围配置一些娱乐设施,以弥补电影消费的单一性。

    • 我们要搞明白,自己的产品到底在和谁竞争,争夺的标的到底是什么;如果陷入同质化的红海之争,我们完全有机会通过“重新界定市场边界”的方式重塑战局。
  • 《腾讯产品法》第一章阅读笔记

    《腾讯产品法》第一章阅读笔记


    产品设计的三个阶段

    • 阶段一:以片面、固化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零散的表象和静止的格局。解决方案呈点状随机分布。
    • 阶段二:以宏观、系统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产品与产业、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关系和位置。解决方案开始具有系统性特征。
    • 阶段三:以动态、演进的眼光看问题;能看到时间长河中问题变化的趋势。解决方案能够助推产品顺势成长。

    收集问题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并且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找到更合适的解法。


    连环提问法

    • Q1:他们当时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 Q2:这种设计基于当时的何种前提条件?
    • Q3:所有前提条件直至现在都还保持不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
    • Q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引入新的问题吗?

    需要警惕前人留下来的陷阱。不是所有的解决方法都适合,有些解决思路是过时的。要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想法,了解每个产品的设计思路,借鉴设计思路到当下产品的环境里。连环提问法有助于理解用户需求的真实动机,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真实场景,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对应的问题。需要多研究app重要功能的设计过程。


    微信群的设计

    • 1.0设计认为“群功能”是中心:所以当你使用1.0的群时,要跑到“群功能”入口位置去创建,拉人的时候必须提供“群功能”的ID,人们也要通过搜索“群功能”的ID才能进群。用户一直在围着“群功能”打转。
    • 而2.0设计真正认为“用户”才是中心,至于群功能,让它无形地存在就好。所以没有什么创建的说法,你拉人直接开聊就是了;搜索的时候也是一样,你只需要直接搜某个人就行。常用的、人多的群,人聚好了再取名字以方便查找。

    设计者在1.0时认为群是固有属性,但是实际上群是一群人聚合的产物。现实中人群沟通逻辑是先有说话的动机,再找人说话,再有给这个群体取名称的需求。所以2.0的设计思路是直接拉人聊天,这一个过程就是创建群的过程。让功能贴近人的实际操作场景,简化操作,降低门槛。

    • (为避免重复造轮子)最好的办法是时刻保有从源头思考的意识,充分理解过往思路和关键环节,关注旧模式的前提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新的优化空间,快速判断是否存在全新的解决方案。第一性原理是一种从问题源头进行思考的意识,好的设计者能够把这种意识纳入所有思考过程。

    相对思维的运用

    • 微信的优势:产品渗透力极强,用户体量巨大,横跨多个年龄层;产品策略聚焦移动端,目标定位是做用户身体和大脑的延伸。
    • 微信的劣势:用户体量巨大决定了微信在设计时必须以通用性和兼容性为主要考量,不能向某一特定群体过度倾斜;聚焦移动端意味着PC端相对弱势,不能为某些与PC场景联动的需求提供深度服务。
    • 通过分析微信,QQ定制的差异化产品策略:聚焦年轻群体,以个性化、趣味化为主升级手机QQ;凭借QQ在PC端多年的积累优势,在移动端推出满足PC场景联动需求的全新产品。

    TIM的策略

    • 企业内部交流主要有两种:沟通和流程处理。主流的企业内部通信工具,主要是自上而下从决策者入手,也就是从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建立企业内部关系链为起点,然后支持沟通和流程问题(相当于集成了OA办公自动化),这样的产品往往集成了很多审批流程和强制管理性质的功能,可见诉求更为to B。相较于主流企业社交的强组织关系管控,TIM显然弱化了组织管控,自身是自下而上的结构,以熟人关系链为起点,解决了普适性的沟通协作问题,却抽离了管理诉求,这样的角度更to C。用鄢贤卿的话说,“员工用起来更有愉悦感”。

    具象与抽象

    • SPU(Standard Product Unit,标准化产品单元)、商品(京东叫product,淘宝叫item)和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

    SPU、商品到SKU是从抽象到具象的概念,比如跑鞋、某一款型号的跑鞋、该型号下不同颜色和尺码的跑鞋。

    • 精明的商家一定会根据环境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SKU。好的SKU设计,就是运用数量有限的SKU,去实现高满意度的销售(当然销量也很重要,这和用户对所购产品的自然需求相关)。而没信心的表现,往往是把产品布得满满当当,不知道哪个好卖,数量众多的SKU堆积,最后却往往积压了一堆卖不出去的SKU。

    将SKU组合在一起,构成套装,如QQ秀的套装和网易云音乐的歌单,针对不同喜好的用户推出不同的组合产品。

    • (网易云音乐)通过对最基础的单曲进行强内容导向的聚合,聚合自由度更高的歌单切中用户情感需求,取代老旧的“专辑”聚合方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网易云音乐更是以这一功能作为初始发力点,在众多音乐类App中从无到有,异军突起。虽然网易云音乐不是第一个推出歌单功能的应用,但它却是第一个以此功能为核心、全面撬动产品的音乐应用。

    反馈的重要

    一方面是产品对于用户行为的反馈,另一番面是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魏则西事件是没有反馈的结果,淘宝、京东等商品的排序同样是受广告排序影响,但是因为存在用户评价,买家的反馈能作为其他人的参考意见,所以能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避免商家欺瞒消费者的情况。


    微信支付扩张的破局思路

    微信支付最开始一直被支付宝压着无法翻身,直到推出微信红包功能,让微信支付的使用量和微信群的数量翻了好几倍。红包功能是支付功能的衍生,是基于微信强项——社交属性而打造的功能。有人发红包,就会带来收红包的人绑定微信支付,进而促进这一群人在其他群里发红包,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演化

    • 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和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变了,能够存活的条件变了,它也会随之迭代更新、调整改变。因此,互联网市场变化极快,互联网产品就成了最讲究“迭代”的产品。产品从最开始第一个版本发布,到后面不断地更新迭代,每次迭代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寻找最佳存活路径的结果。
    • 因为不能百分百确定存活条件是什么,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数量积极试错——这样的系统就是类生命特性的系统,这样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产品才不会轻易死掉。
    • 对初创型企业来说,运用精益创业思路,以最小成本快速迭代,积极试错,犯错的次数就是企业制造“生命”的数量。当排除很多的错误路径后,产品就能不断向着对的方向前进。后文将谈到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原型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以非常小的成本获得了极大的可能性,是以小博大的典型工具。 
    • 对成熟型企业来说,需要思考的是整个公司产品体系的稳定性以及重点产品的架构稳定性。通过思考整体布局,让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承担不同的任务目标,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产品的框架设计

    • 好框架在每个阶段体现出来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选出那个最重要的任务,聚焦再聚焦,利用产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务后再把它收纳起来。可以支撑上述这些行为的框架才算得上是好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