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归档: 2021 年

  • 「时限管家」v0.1 更新日志

    「时限管家」v0.1 更新日志

    平台:微信小程序

    版本:0.1

    上线时间:2021-01-25

    新增:

    1. 物品录入、修改、标记处理、删除功能。
    2. 物品录入时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自动计算失效日期。
    3. 物品类别6类:药品、食品、调料、化妆品、证件、其他。
    4. 根据当前日期和失效日期的关系,提供三种物品提醒。

  • 小程序开发笔记

    小程序开发笔记

    前阵子考研时收集了一些想法和点子,这其中包括了前两年自己开发的小程序“TRPG偷懒君”,希望陆续实施。然而考虑到对这款产品的构思过于复杂,于是决定先实施另一个小程序开发计划,作为自己的小程序开发复健。这就是「时限管家」项目。

    我经常会遇到生病时想起放置在家里的药品,却发现已经该物品已经过期的情况。而将场景再扩大,药品也能替换成食物、化妆品等物品。这些物品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时限管家」便是一款及时提醒用户手头物品即将过期,从而达到对物品进行管理的目的的应用。

    考虑到使用的便捷性,最终我还是选择先开发微信小程序,并利用微信小程序的云开发功能构建数据库和存储环境。 在开发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开发知识,希望通过《小程序开发笔记》系列记录下我学习的过程。


    云开发

    云开发是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的一个服务。开发者可以使用云开发快速构建数据库与后端代码,更好地接入微信生态环境。

    早些时候,我在「TRPG偷懒君」开发之时便已开始使用云开发服务搭建数据库了,而这次对云开发的学习帮助我加深了对其的理解。

    云开发提供了JSON数据库,每条数据都是以JSON格式储存的对象,因此并不像MySQL一样拥有外键、字段格式、限制长度等要求,构建更随意一些。在云开发后台,可以单独设置每个数据表的小程序端读写权限。 云开发能力还包含了云函数,即通过在开发工具内编写并一键上传部署即可运行的后端代码。云函数必须在node.js环境下运行。

    云开发数据库的读写是通过wx.cloud.database()方法进行处理的,可以直接写在小程序的js文件内,也可以写在云函数里,前者称为小程序端而后者称为服务端。然而小程序端无法进行聚合操作;服务器端数据表的读写权限又不受云开发后台控制。

    这些问题在开发初期为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比如我想利用云开发后台来方便的设置读写权限,便在小程序端编写数据库读写操作,然而这就无法使用聚合操作,先对数据进行排序再分步读取了。最终在这0.1版本中,我没有设置分步读取,而只是设置了简单的存取。接下来在0.2版本,我会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图片存储

    我曾希望在用户录入物品时,可以附加图片备注。但是实际开发时,考虑到了一个问题:如果用户在上传或修改物品图片时,不删除存储在服务器里的图片,那么这些图片会成为垃圾占用服务器空间,日积月累会越来越多。

    目前构想的解决方案是:

    • 当用户修改物品图片并点击保存后,先删除服务器中的原图,再保存上传的图片。
    • 当用户删除一件物品时,同时删除服务器中的原图。

    因为上传图片操作涉及到同步和异步且比较复杂,在0.1版本中我直接删除了该功能。后续开发会补上。


    表单

    小程序官方文档里关于表单功能写的不是特别清楚,且官方文档和提供的案例片段里甚至有一些内容不一致,令我十分困惑。所以我并没有直接使用表单的提交方法。

    但是女朋友说如果能用表单的响应就最好用表单的,那我还是找时间再学习一下吧。


    流畅度

    一个应用的使用流畅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页面跳转、数据存储等操作时,如果不能加入一些响应操作或过渡动画,就会给用户带来“不流畅”的感受。

    以下是我考虑的一些流畅性优化,会在后续版本开发:

    • 跳转到新页面并加载数据时,显示加载动画。加载完成后关闭加载动画。若加载失败则弹出提示。
    • 下拉首页显示加载动画。数据刷新并加载成功或失败后关闭加载动画并弹出提示,几秒后关闭提示。
    • 保存产品数据时,显示加载动画。加载成功或失败后关闭加载动画并弹出提示,几秒后关闭提示。

    UI

    作为设计师,UI竟是我最后考虑的内容。

    在开发时限管家时,我优先考虑实现功能而非美化产品,所以0.1版本的界面非常简陋。

    在0.2和0.3版本,我会为其设计一套较为美观的UI。


    目前「时限管家」0.1版本小程序已上线,后续还会继续优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试用。

  • 再见虾米

    再见虾米

    听闻虾米音乐即将关闭,我的第一反应竟然并不是慌乱,而是释然。

    12月份的时候,相征就在微博爆料说虾米音乐将于1月关闭,在网上引起了一阵波澜。鉴于虾米近年来的颓势,我判断这事可能性不小,便提前把收藏的曲子下载到了电脑上。剩下的日子只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但我心中仍旧抱有一丝幻想,希望虾米至少能以另外一种形式活着。

    终于,在1月5日虾米音乐正式宣布一个月后关停服务,我心头的一块大石也终于落下。然而伴随多年的音乐网站停止运营,一段属于自己的回忆再也没有了实体依靠,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刚上初中那会儿,我经常上网听一些新歌曲,下载并储存到自己的mp3里,伴我度过家与学校之间一个小时车程的无聊时光。那个年代的互联网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孤岛”,搜索冷门音乐资源并不便利。为了找一首日文歌,我曾在雅虎引擎上翻了了六七十页,这事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无意间找到一个音乐类ftp服务器才得以停止。作为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服务器里的音乐文件都是热心网友们从各处收集到并按照严格的分类进行上传并供大家下载分享的。尽管ftp登录不太方便,检索功能也比较单一,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我接触音乐的主要途径。

    过了一阵子,这个ftp不知为何被关停。我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因此得知了Songtaste网站。Songtaste是一个由用户上传分享音乐的平台,p2p的音乐分享形式吸引了喜欢不同音乐的人们,这与现在流行的“歌单”概念在设计理念上一脉相承。通过它,我接触到了KOKIA《花宴》、矶村由纪子《风居住的街道》等优秀歌曲,更多国外的优秀音乐人和多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然而Songtaste的模式导致了音乐标题党大行其道,加上音乐版权开始慢慢整顿,最终它被压得再也抬不起头。

    时间到了大学,我对国内摇滚乐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常会把歌曲放在豆瓣上供大家试听,于是我从Songtaste转战豆瓣。但是豆瓣音乐人小站本质上只是一个展示类的网站,听众检索收藏歌曲极其不方便,人们期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

    就在这时,虾米诞生了。

    相对于其他音乐网站,虾米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它专门制做了一个介绍详实的音乐风格库,将歌曲与音乐风格进行关联,为大家按音乐风格检索歌曲和了解不同音乐风格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虾米的音乐理念引导下,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内音乐硬核爱好者的聚集地。用户会自发地将收集到的各类稀缺音乐资源上传到虾米,并对专辑信息进行维护。就连现在每个音乐软件几乎都会做个人年度听歌盘点,也是虾米音乐带来的深远影响。

    基于虾米的种种优点,在大学时我除了以普通用户的身份使用虾米听歌以外,也以“Firebugs火灾现场”乐队的名义成为了虾米音乐人,上传了几首乐队原创歌曲的小样。

    互联网风起云涌,网易云音乐也出现了。然而提到网易云就不得不提一个让我至今耿耿于怀的事情。某天我心血来潮上网易云搜索“Firebugs火灾现场”,竟然搜到了我在虾米上上传的所有作品。我很愤怒,因为我并没有授权网易云上架我的作品,便立即向客服发消息要求下架。等了几天没见到客服回复我,再看时我的歌曲已经悄无声息被删除了。后来我才听说网易云起家时就是从各个网站扒歌曲库,作为当时拥有较全国内外歌曲库信息的虾米难逃魔掌。而网易云进行上下架操作时都没有与我进行沟通,这让我对网易云的态度一直较为负面。

    记不清是去年还是前年,曾有一个在QQ音乐工作的朋友跟我抱怨说大家全都在分享网易云的个人年度音乐盘点,而QQ音乐的音乐盘点却无人问津。我回答说音乐软件不用在意这些虚的,版权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版权才能逼着用户上你的平台听歌。

    虾米死于版权,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版权环境的变化,虾米未能抢占先机而逐渐丧失了优势,歌曲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个个变灰,于是用户一个接一个被其他应用分流。网易云搭上了顺风车,一边与唱片公司合作争取版权,一边扶持音乐人并保护他们的歌曲版权,一洗以往扒歌曲库的小偷行径。QQ音乐则背靠腾讯,与诸多主流唱片公司达成了协议,在流行乐市场上的版权持有是网易云无法比拟的。

    虾米伴随了我8年,从14年开始每年的个人年度音乐盘点见证着我听歌的足迹。当这个软件向我们告别的时候,其他音乐软件真的能替代吗?

    单从音乐软件用户的角度来说,网易云音乐直到现在还没有做到多端播放记录同步,加上网页端万年不更新,依旧有着别扭的插歌逻辑,似乎网易云并不在意网页端和音乐产品本身,只想着强化社交功能。而QQ音乐,还会不时在播歌时在专辑封面插入广告,极度影响着音乐爱好者的心流体验。然而其他音乐平台的歌曲库无法与这两个平台抗衡,因此目所能及的未来里,网易云和QQ音乐二分天下。

    虾米的时代过去了,音乐软件专注于产品本身的时代似乎也过去了。 而我,只希望这些音乐平台至少把搜歌听歌功能的用户体验做好,不要让我在几年后还在怀念虾米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

  • 偶像饭圈之我见

    偶像饭圈之我见

    自从2月份以来,我开始关注肖战粉丝和肖战抵制者两方的斗争,也因此注意到偶像明星与相关饭圈展现出来的种种乱象。

    为何饭圈与圈外人士的矛盾愈演愈烈?矛盾根源又在哪?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便是撰写此文的契机。


    一、以“偶像”职业为代表的明星的属性

    在分析这些饭圈现象之前,我们应先从明星和饭圈本质出发。

    明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明亮的星。比喻著名演员、运动员。也泛称著名人物。”该词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难以明确界定其所包含的范围。考虑到饭圈现象多见于“偶像”明星的崇拜者,我们可以将研究范围由“明星”缩小至以“偶像”职业为代表的公众人物。

    “偶像”原指极受崇拜的对象。随着日韩娱乐业的发展,该词逐渐由一个对明星的笼统称呼变成了一种具体的职业,即通过性格、外貌、才艺、喜好等方面吸引他人为其消费的职业。日韩成熟的偶像模式引入中国,带动了中国偶像产业发展,催生出了诸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综艺节目,令偶像一职渐渐进入国内的大众视野。

    在我看来,偶像具备三重属性。这三重属性造成了偶像的复杂性,也是复杂的饭圈问题的根源所在。

    其一,偶像首先是自然人。通过对性格、外貌、才艺等方面的不断挖掘,偶像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更加生动鲜活的形象,所以对崇拜者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其二,偶像是劳动者。大多数偶像受雇于经纪公司,是被经纪公司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为经纪公司创造价值。他们是商品的生产者,不仅包括相关文娱作品、综艺节目,还包括他们自己。

    第三,偶像是大众商品。与劳动力商品不同,偶像作为大众商品是经纪公司推出的面向公众的商品。公司和作为劳动者的偶像不断地打磨这个商品,促使偶像的崇拜者为其消费。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偶像不是常见的“经纪公司—偶像”模式,其中就有单打独斗的个体户,但这并不影响偶像的这三重属性。


    二、商品属性与自然人属性难以割裂引发矛盾

    商品属性通常情况下是物的属性,当它与人的属性相关联时,就容易引发矛盾。

    从偶像抵制者的角度来说,偶像的两种属性没有明显界限,令抵制者在对其进行批评时陷入两难境地。商品有品质优劣,会被人从外观、功能、价格上进行对比。而如果某人批评偶像的外貌与能力,却容易陷入“对他人评头论足”、“人身攻击”的不道德处境。

    而对于偶像崇拜者来说,偶像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求。他们对偶像的喜爱迫使他们去支持偶像这个商品,也去支持创造这个商品的作为劳动者的偶像个体。

    举例来说,张三开包子铺,每天起早贪黑做包子卖,人们可能会同时持有“张三真勤奋”和“张三做的包子真难吃”两种评价,而不同观点者也通常会就这两点分别进行反对。在偶像的框架下,张三和包子变成了同一件事物,这就导致了两拨人针对偶像明星互相争辩时,可能并不是在争论同一个概念。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有些粉丝的荒诞名言“你凭什么这么诋毁他,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便能发现对方的逻辑误区——偶像没达到大众期望和他勤勉工作,这两者的主体概念不同,所以并不冲突。


    三、饭圈的特点

    何为饭圈?

    从本质上说,饭圈是因共同价值观维系在一起的群体。他们崇拜共同的偶像,有着共同的喜好和愿望,相互协作最终形成组织。

    纵观古今中外,因维护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组织团体比比皆是。若仅凭借该点就能造成饭圈问题,则在其他组织内也应该产生相应的问题。但在今天,鲜有组织能像饭圈一样对社会造成如此持久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饭圈问题并非“维护共同价值观的组织”这一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饭圈问题如此特殊,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二十年来曾有一个轰动一时的极端追星案例:内地女孩杨丽娟迷恋刘德华败光家庭积蓄,最终致其父自杀。该案为当时社会上多起极端追星案例中的一例,这些案例的核心人物多为单独追星,并未结成组织团体。随着时代进步,互联网远距离即时沟通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极大地降低了天南海北持有共同爱好的人互相认识和交流的门槛,因此互联网成为了单打独斗的追星族进化成有序的饭圈组织的现实基础。

    伴随偶像产业链的的发展,饭圈的运营成了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经纪公司—职业粉丝(粉头)—粉丝组织”形成了一条特殊的利益链。经纪公司向职业粉丝传递偶像明星的工作行程等消息,借职业粉丝之手公布给粉丝群体,同时利用职业粉丝的号召力组织粉丝群体为偶像的作品集体刷好评或为偶像竞争对手集体刷差评,最终达成促进粉丝为其偶像消费的目的。经纪公司的暗中操控,成了松散的追星群体迅速发展为有序组织的直接因素。

    粉丝群体变成资本运作的工具,与大众之间矛盾愈发凸显。


    四、饭圈与大众的战争

    经纪公司既然能组织粉丝群体为其偶像刷好评控制舆论,必然也就存在指使粉丝攻击偶像竞争对手,甚至伪装对方粉丝制造矛盾的操作。为了不让粉丝因为他人对偶像攻击而放弃崇拜,经纪公司又必须对归属于自己的偶像的粉丝进行洗脑,强化灌输身份认同感:说自家偶像坏话的都是别家派来的坏人(黑子),所以我们必须团结在偶像周围,服从组织指挥,为自家偶像控制评论。

    受饭圈价值观的深入影响,粉丝被迫加入了一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争,不去攻击他人,就会被他人攻击。同时粉丝又无法辨认他人对明星的言论属于正常的批评讨论还是刻意的抹黑,便一股脑将对方归为敌人,从而进行攻击和打压。

    这场属于饭圈的“帮派斗争”,又无时无刻不在挤占大众的空间。

    今年肖战粉丝与肖战抵制者的斗争,在微博上发生了一些瞩目的事件。一方面,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杨玲、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林品等人就曾因自身专业需要分别发表了对于《下坠》一文和该社会学现象的相关研究观点,从而遭到了肖战粉丝们大量的辱骂和攻击。另外一方面,在李文亮医生去世几小时后,各类网络媒体和营销号中开始流传《李文亮,一个喜欢肖战的大男孩》一文。这一利用抗疫公众人物为肖战做公关营销的举动,让更多的人对他产生了反感。

    普通民众因涉及偶像的网络言论遭到粉丝攻击已非新鲜事。本着对偶像最新资讯的渴求,以及对控评的需要,粉丝们会经常以偶像姓名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微博。如若遇到较为负面的信息,他们便会在这些微博下为偶像发声,反驳,批评,乃至辱骂。原本他人可能只是不喜欢这个偶像而发表了一下个人看法,没想到却被偶像粉丝群起攻之,除了更加反感这些偶像和粉丝以外,也不得不回避偶像姓名全称来避免被狂热的粉丝搜索到。

    为了保持偶像明星的热度,经纪公司会定期请人写公关营销文,通过购买热搜、雇佣水军等方式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广泛传播,并组织粉丝在文章下控制评论。公众频频看到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偶像明星因各种奇怪的方式登上热门搜索,以及热搜下有着高度统一格式与内容的评论,只会对其越发讨厌。

    经纪公司与粉丝的种种宣传做法,其目的是促进粉丝为偶像消费,面向的目标群体是粉丝而非普通民众,则在普通民众看来,铺天盖地的广告与控评无异于过度宣传一个品质没有保证且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街头行走时接到一张小传单尚且不舒服,面对网络生活中渗入到各个角落的明星广告,如何能不产生抵触心理?

    大众对偶像明星们的怨气,总会凭借某些契机释放出来。

    蔡徐坤担任NBA新春大使、许魏洲成为《宝可梦:超梦的逆袭 进化》中国推广大使,都曾引发热议。近些年屡见不鲜的偶像明星代言文娱产品,原本是文娱产品资方希望通过偶像带动其粉丝为产品买单,以扩大消费者群体。然而原消费者不能接受自己所喜爱的文娱产品与八竿子打不着的偶像明星进行捆绑销售,因此骂声一片。

    二月时肖战粉丝内斗导致许多人常上的国外网站Archive Of Our Own(AO3)被国家屏蔽,以此为导火索,肖战被大众进行了持久的抵制。明面上看是大众对肖战粉丝挤压公众的网络空间的复仇,实际上也是对饭圈积怨已久的一次爆发。


    五、结语

    饭圈是互联网和偶像产业共同发展形成的独特社会现象。明星、饭圈与普通民众矛盾不断,冲击着现代人的生活。除了偶像产业与民众在生活中产生摩擦,还带来一系列价值观导向的问题。粉头指使粉丝贷款消费为偶像比拼销量、失格教师带领学生为偶像加油应援、粉丝随意举报对偶像的负面评价等,愈发凸显现代偶像产业与饭圈的畸形现状。饭圈乱象是偶像产业结构性问题的外显,亟待政府与每个人共同努力一起解决。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除了倡议政府加强立法与监督以约束市场和饭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养,理性辩证看待问题,避免陷入饭圈式二元思维,防止邪教式追星。

    饭圈不能圈一切。


    后记

    写这篇文章花的时间不多,但从发现问题到深入思考总结成文持续了几个月。这段时间我也学习了考研政治,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分析明星属性从而分析饭圈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还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思考角度,比如说丁真和偶像明星的区别在哪,游戏圈是否存在饭圈现象,若饭圈没有资本的推波助澜又会如何发展等等。考虑到这几个问题与本文主要内容关联并不大,且我对此的看法并不完善,便没有展开讨论。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研究,欢迎交换观点意见。

    这篇文章在专业人士眼中可能是班门弄斧,然而写这篇文章时运用到独立思考能力,反复打磨自己对于饭圈的理解,有时甚至会推翻自己的部分结论,这种学习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快乐。同时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推动大家对待偶像和饭圈理性思考、友善讨论,不同人的观点碰撞能让彼此更加接近真理。

    感谢观看。